鸣虫的赏玩文化
我国对鸣虫的认识远早,在新石器时代,甲骨文中的“夏”字形似蝉,“秋”字则形似蟋蟀。蝉声噪噪,指夏天的来到;蟋蟀声声,表明秋天已至。唐朝时期宫中妃妾,不惜用“小金笼”捉蟋蟀,置于枕边,夜听其声,平民跟着效仿。宋朝时期,斗蟋蟀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,当时“家家皆养促织”,“不论老幼男女,皆以引斗为乐”。到了明代玩赏鸟品种不断增,扩大到金种、螽斯、蛉虫等,而且用土炕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。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鸣虫,在宫中设有专门负责繁殖鸣虫的工匠。晚清以后鸣虫几乎已普及到行家万户,为各阶层人士青睐。当令社会赏玩鸣虫十分盛行,无论是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、香港等大都市,还南京、杭州、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,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,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。赏玩鸣虫不仅仅种娱乐活动,而且正在成为一种时尚,反映了人类对返朴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追求。
鸣虫的种类
鸣虫,指能鸣叫发声的一类昆虫。种类较多,也很杂。但用于赏玩的鸣虫仅限于常见的蟋蟀类和螽斯类。
蟋蟀
蟋蟀具有顽强无敌,勇决胜负的武士风采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虫”。它的品种较多,常见的品种有:
斗蟋、拟斗蟋、拟斗蟋、长颚蟋、大扁头蟋、小扁头蟋、青森扁头蟋、灶马、白面纺锤蟋、北京油葫芦、银川葫芦、拟京油葫芦、黄褐油葫芦、南方油葫芦、花生大蟋、双斑大蟋、黑斑裂针蟋、污斑裂针蟋、白角裂针蟋、草地裂针蟋、亮拟针蟋、突出钲蟋、虎甲吉蛉、细长剑吉蛉、金钟儿、金吉蛉、梨吉蛉。
螽斯类:
螽斯科包括常见的螽斯、叫蝈蝈、纺织娘等。体一般中至大型, 侧扁。触有丝状,通常超过体长。覆翅膜质、较脆弱,前缘向下方倾斜, 一般左翅覆于右翅之上。后翅多稍长于前翅,也有短翅或无翅种类。
蝈蝈
常见的种类有:
1、优雅蝈螽:体型粗壮,中等偏大,体长约35~40毫米,野生蝈螽的体色通常为草绿或褐绿色。头大,前胸背板宽大,似马鞍形,侧板下缘和后缘镶以白边。叫声如:“极~极,极~极”。
2、
[1] [2]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