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红桥区西沽大街平房区就要进行拆迁了。在常人眼中,西沽大街的建筑根本算不上“雕栏玉砌”,可熟悉天津历史的人并不这样看。西沽历史悠久,是津门七十二沽之一,曾经是南北漕运的重要码头;中华第一所学府——北洋大学堂(习惯称之“西沽大学堂”)曾经在这里开设;“旅游皇帝”乾隆,数次在此驻跸。在过去,这里曾经是津门最繁华的地段之一。据红桥区政府介绍,在西沽复建的水西庄旅游休闲区和丁字沽商业区,将形成一个地域广阔的现代商贸商务旅游服务业集聚区,它将与即将形成的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、大胡同商贸区、小伙巷商贸区、西站商务区连为一体。
三岔河口曾是本市蟋蟀文化的发祥地,在过去养蛐蛐、卖蛐蛐、斗蛐蛐的人到处可见,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发展,原先养蛐蛐的人也改行换业了,但在西沽地区还有一些市民以养蛐蛐为生。
这是记者第一次采访时拍摄到的,那是在3月份,李师傅的屋内生着炉子,温度高达20多度,他边忙活边说道:“蛐蛐挺娇气,怕冷,屋里的温度不能太低。”在过去玩蛐蛐、斗蛐蛐大多是纨绔子弟,但是现在玩蛐蛐的大多是老年人。由于生活寂寞,买个蛐蛐回家“听叫”,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。
李师傅今年已50多岁了,30年前随师学艺,养蛐蛐已经成为养家糊口的本事。记者在李师傅的作坊里看到,大大小小的缸罐摆了30多个,里面放满了椴木的树皮,蛐蛐就在这里生殖、繁衍。
“养蛐蛐曾经是海河边人们热衷的民俗民风,但是这个活又脏又累,还要细腻,干这个的越来越少,不知道以后这种民俗会不会消失。”说起这个,李师傅满脸惆怅。